随着插秧机在平整的水田里驶过,一簇簇绿油油的水稻秧苗不一会儿便给一片片水田披上淡淡的“绿装”。
春耕时节,湖南省涟源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建成8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,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,构建起“设施化、智能化、社会化”的现代农业体系,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,调优粮食种植结构,提升粮食产量和效益筑牢根基。
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夏松青说,今年开春以来,涟源市以产业园为依托,科学调度用水资源,强化分类指导服务,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示范推广绿肥还田,水稻集中育秧、机插秧、机抛秧等种植模式,保障农民种粮水平和效益提升。为提高耕种质量,全市建成136个集中育秧设施,引进配套设施齐、育秧方式全、技术含量高的多功能智慧“育秧工厂”,补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播种环节短板,逐步改变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面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精准调控,育秧效率提升40%,人工成本降低一半。
今年,平康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设1万余平方米的育秧大棚,不仅满足自身需求,还为周边3个乡镇的农户提供代育秧服务。诚馨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80万元,新建智能化育秧大棚,比起传统育秧模式,不仅节省人工和成本,而且缩短了育秧周期,提升了秧苗质量,为提高水稻产量打好基础。在该智能化育秧大棚内,只见喷淋设备不时喷出水雾,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随着链条缓慢地从下往上循环转动,享受均匀的光照和温湿度。循环运动式苗床与全自动喷淋系统协同作业,使秧苗整齐度达95%以上。
河西村硕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共种植1000多亩水稻。在产业园奖补等政策引领下,该合作社以高产、高效、绿色环保为指导,选用高产优质新品种,应用先进栽培技术,建成现代化育秧工厂,种田实现全程机械化。合作社负责人刘秀波说,晚稻收割后种植紫云英,早稻插秧前将紫云英作为绿肥翻耕还田。经过微生物分解,绿肥能有效增加土壤肥力,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,能够替代40%化学氮肥,接茬水稻还可再减少20%~40%的化肥施用量。而且工厂化集中育秧受天气影响小,秧苗长得快,苗壮根旺。“原来我们的双季稻亩产也就七八百公斤,采用工厂化育苗且配套合理密植等技术后,亩产能达到900~1000公斤,一公斤稻谷按三块钱算,M6米乐网址亩收入能增加几百元。”
在集中育秧迈向现代化的同时,产业园针对涟源市以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,不断升级耕种机械设备。桥头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吴晓辉说,目前该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引进的专业播种机,可一次性完成两行玉米、三行大豆播种。水稻插秧机械能够控制秧苗的行距与株距,为每一株秧苗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。先进的栽培机具和方式,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,还大大缩短了插秧所需的时间。
在渡头塘镇平康生态农业早稻种植基地,农户们正挑着一担担盘好的秧苗送至抛秧机上,农机手们熟练地驾驶着抛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,很快就完成了一丘水田的抛秧作业。“过去插秧,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,现在采用机械化作业,劳动强度降低了,产量有了增加,效益提升了,农民收入更有了保障。”平康生态农业负责人黄光明说,基地三台抛秧机一天就能抛秧100多亩,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,提高了种田效率。
目前,全市已完成玉米种植14万亩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.6万亩。早稻正进入集中移栽期,预计可在4月底前完成20.5万亩早稻种植。今年涟源市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带动下,正大力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,突出绿色防控,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下沉田间全程开展技术指导,配合采取合理密植、科学施肥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,建设7万亩双季稻优质示范片、3万亩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、2.55万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片。